《(不是)花樣年華》 第三回 The Graduate (s)

Jan 13,2023Kitty Wong
(Not Quite) In the Mood for Love #3 'The Graduate(s)'

我跟他的對話總是在深夜開始。

有時候他會發一首歌給我聽,問我喜不喜歡,有時候我會把寫好的文字讓他預覽,有時候我們也會對人的衣著評頭論足(我知道這是不對的,但難得我們對時尚這塊有同樣的苛刻的要求),又或分享一下身邊朋友的奇人奇事,然後取笑一下他們(我知道這也是不對的)。

在心情特別不好的一晚,他問我:「你在聽什麼歌?」萬能青年旅店的。他說:「秦皇島嗎?」是的。「我也是。」

然後我跟他說,在這個時候問我在聽什麼什麼歌其實也是一個怪問題,就好像如果有人跟我說在飛機上看了四部電影,我問他是哪幾部,他也會覺得我很奇怪一樣。許多人都不在乎電影跟音樂。

他說:「可是我在乎。」我說我知道。

因為跟他喜好很接近的關係,我們好像已經習慣了這些「巧合」,但世界上的歌有千千萬萬首,在同一個時間聽同一首歌,其實真的很巧合。

有一天我在臉書上分享了一首當日發現的新歌,隔幾秒就收到他的訊息,還未打開前我大概猜到他會說他也很喜歡這首歌。沒想到他竟然問:「你是今天才發現這首歌的嗎?」我說對啊,幾分鐘前。「怎麼這麼巧,我剛剛是第一次聽,正想分享上臉書時就看到你的動態。」這首歌真的很容易上癮。

然後他問:「Radiohead今年八月會在東京,你想一起去嗎?」我這個人啊,最怕拒絕人,而且覺得跟一個同樣喜歡Radiohead的人一起聽現場應該會比自己一個人聽好,再說他也有可能是隨便講講而已。

就這樣,我答應了跟一個近乎素未謀面的男生去東京,這也是我們的畢業旅行,夠瘋狂了吧?雖然我本來已經打算六月去一次東京,但為了Radiohead再去一遍還是很值得。

想起電影《The Graduate》的瘋狂結尾,瘋狂是因為年輕,瘋狂也是因為迷惘,讀社會科學的我因為見過許多案例,也不得不承認瘋狂與迷惘跟社會的狀態有關。《The Graduate》上映的1967是美國的(也是香港的)暴動之年;而《挪威的森林》的設定也是60年代,是日本的學運時代;香港近期的大型學運則是在2014年,深深影響著我們對未來的想法。

Benjamin: It's like I was playing some kind of game, but the rules don't make any sense to me. They're being made up by all the wrong people. I mean no one makes them up. They seem to make themselves up.

而至於為什麼我會想起這部電影,除了因為我答應了一個瘋狂的邀約外,也是因為我剛才所說的那首我們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現的那首歌就是Handsome Ghost的Graduate。

Around we go, dreaming that we'll leave this town
And if we don't, we'll both go down together